中央大學能源工程研究所教授曾重仁團隊,開發次世代電解氫技術「P-SOEL」,製出性能穩定的電解水產氫器,達國際水準且過程幾乎零碳排。(曾重仁提供)
〔記者吳柏軒/台北報導〕台灣二○五○年要達到淨零碳排目標,除了積極發展綠電,國科會也評估未來需進口國外綠電轉化的氫能或氨能,因此積極布局氫能科研,包含綠氫生產、氫能儲存與應用等,同時為確保供電平衡穩定,也補助開發前瞻儲能與電網系統;學者則籲政府應制定法規標準、補貼差價、加強溝通等,才能普惠全民。
國科會工程處處長洪樂文表示,國科會於一一二年啟動前瞻科技開發與實踐規劃研究計畫,第一期執行至今年六月,第二期預計七月啟動,藉此布局氫能科技研發,發展綠氫生產、氫能儲存、及氫能應用等各類技術,以及因應台灣未來將導入高佔比再生能源,需確保供電平衡及提升電網系統穩定性,投入儲能與電網系統前瞻性科技開發。
在氫能科技方面,徵求技術包含:質子交換膜電解水觸媒、電解海水產氫關鍵材料、鹼性膜電解產氫、P2X高值化產氫技術、固態氧化物電解電池、氫輸儲之儲氫材料以及氫應用之固態氧化物燃料電池、鍋爐混氫。
儲能與電網系統整合科技與落實應用方面,徵求重點包括:虛擬電廠(VPP)、配電等級淨零微電網等項目的技術研發與測試。
台灣氫能與燃料電池學會前理事長曾重仁指出,據國發會估算,二○五○年台灣綠電只占六到七成,缺口需靠進口零碳能源,氫能是很好選項。其實約一九九八年台灣學界就有人投入氫能開發,但政府早期支持力道不強,國外歐美、日、韓等較早投入,台灣氫能落後這些國家,如今政府已較重視氫能發展政策,經濟部標準檢驗局也成立氫能與燃料電池分組,近兩年協助制定台灣氫能標準約卅多件,基礎建設跟法規一定要國家帶頭做,廠商才會跟上。
氫能進口主要困難點在運輸,方便運輸的液態氫須維持零下二五三度,台灣淨零策略與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洪緯璿認為,可把氫變成氨(液態氨約維持零下卅、五十度即可),國科會大南方新矽谷計劃要執行綠氨轉氫,然而氨應被定義為燃料而非化學品,才可更快發展;至於氫能要普及,價格須下降,目前低碳氫氨仍偏貴,建議比照綠電補助,轉動市場。
洪緯璿也直言,民眾溝通需要加強,國內工業使用氫能已久,按照SOP操作皆安全,如今儲能技術提升,且台灣已有成熟的全球液氨供應鏈體系及完整操作系統,有利解決低碳燃料運輸問題。